从技艺到精神,非遗英歌舞如何走进潮汕校园

揭阳新闻网 阅读:15 2025-05-06 16:24:15 评论:0

  

  在潮汕大地的校园里,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与少年们的呐喊交织,身着彩绘脸谱、手持英歌槌的学生们踏着整齐的步伐,将百年非遗的魂魄舞动于青春的身影中——这便是揭阳市推动“普宁英歌舞进校园”的生动场景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宁英歌,正以活态传承的方式,在教育的土壤中扎根发芽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。

  非遗进校园:从技艺传授到文化启蒙

  普宁英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“融戏剧、舞蹈、武术于一身”的综合性艺术形态。在校园推广中,这一非遗项目并非简单的动作模仿,而是通过分解英歌舞的“形、神、韵”,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。例如,舞蹈中的“梁山好汉”脸谱对应潮汕民间忠义精神,槌法节奏暗含古战场阵法,这些元素被转化为趣味性课程,既保留传统内核,又适配青少年认知特点。揭阳市文化馆开发的“非遗小课堂”数据显示,参与英歌学习的学生中,87%能准确说出至少三个相关潮汕民俗典故,远高于普通文化课的教学效果。

  创新表达:当古老艺术遇见青春创意

  为了让英歌舞更贴近当代校园生活,教育工作者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探索“新旧融合”的模式。在普宁流沙第六小学,学生们用3D打印技术复原英歌面具的纹样;华侨中学则创编了“英歌舞课间操”,将传统套路简化为适合集体练习的健身动作。这种创新并非消解传统,而是以“围巾印英歌图腾”“茶具刻舞蹈图谱”等文创形式,让非遗成为可触摸的日常。正如普宁市文化馆负责人所言:“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英歌训练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裂变——非遗的种子随着Wi-Fi信号飞向更远方。”

  多维联动:构建文化传承的生态系统

  揭阳市的实践并非孤立行动,而是形成“ *** -学校-社会”的三维支撑体系。 *** 层面通过《潮汕文化读本》教材编写,将英歌舞与方言教育、历史教学有机整合;学校建立“非遗社团联盟”,定期举办跨校展演;社会力量则提供“非遗导师库”,邀请省级传承人驻校指导。这种“活水养鱼”的模式,使得英歌舞从单一表演升格为综合育人载体。2024年春节期间的调查显示,参与项目的学校中,潮汕方言使用率同比提升23%,印证了文化传承对身份认同的深层影响。

  未来展望:从非遗保护到文化自信

  当英歌舞的鼓点回荡在校园操场,其意义早已超越艺术本身。对于学生而言,这是触摸祖先智慧的通道;对教育者来说,这是德育美育的创新实验田;于潮汕文化生态,则是防止“博物馆式固化”的活态良方。正如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所写:“英歌槌敲打的不仅是节奏,更是我们这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应答。”或许,这正是非遗进校园最珍贵的回响——让年轻的心跳与古老的脉搏同频共振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揭阳新闻网提供新闻、政务、生活等20+频道服务,助力企业推广与市民信息获取。比喻:像“城市信息枢纽”,连接政府、企业与百姓